浮想“感恩”
“老师们、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阳光,享受着温暖的时候 ...” ,那天早上,林校长带着沉重的心情在升旗仪式上发言,倡议全体师生为本校两名患重病的学生发起一次奉献爱心的捐款活动。捐款本身是没有金额要求的,这里体现的是爱心。捐得多的我们要感谢他,捐得少的我们同样应该感激他,从爱心上讲,它们的价值是相同的。捐款需要的是集体的力量,只要在不影响自己和家人正常生活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尽可能多的人参加进来,哪怕都只出一点微薄之力,身患重病的同学就有可能得救!
无疑这次活动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以往同学们似乎对捐款不大热情,有的同学还说风凉话。通过这次活动,见缝插针的教育,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广大师生都踊跃捐了款。
平日里,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多数孩子来说, “贫穷 ”到底意味着什么,很难理解。那些从不事家务、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情感苍白、为人桀骜不驯、为事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又令长辈 “辛酸”的孩子则数不胜数。他们每天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的零用钱,还真是花钱不眨眼。难道这种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他们的责任感与 “反哺 ”之情的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扭曲,对于这个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多么地悲哀与不幸!人们不禁责问:这种 “悲哀 ”与 “不幸 ”的出现是否归咎于我们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的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冷静与反思。
我想 “情感教育 ”的失落与苍白以及 “感恩教育 ”的滞后与或缺,应该是产生这些 “问题孩子 ”的主要原因。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的日子;没有雨露,就不会有五谷丰登;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没有父母,就不会有我们自己!这些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缺乏的恰恰是对“感恩”的认识,常常忘却的是“感恩”的心理。
“感恩 ”,是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交流,是知恩者对播恩者的感情回报。它是舶来词,最初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烈宗教味道的概念。英国很多古老的教堂石墙上至今还仍然雕刻着: “思考 ”与 “感恩 ”二词。 “感恩 ”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 “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而在我国汉文化中, “感恩 ”一词出自晋代文豪潘岳的《关中》诗 “观遂虎奋,感恩输力 ”,亦取 “感戴恩德 ”之意。所以, “感恩图报 ”,也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古语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 “知恩图报 ”、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所以, “感恩 ”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
然而,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 “感恩 ”严重缺失与危机。当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杂志时,相信谁也不愿意看到诸如下面这样的严酷事实,可这类事实又在我们身边不断发生着—— 15岁的辽宁中学生小屯,因憎恨母亲的严格管教,全然不顾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残忍地将其杀害,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 13年。面对这样的恶性案件,人们的心中无法不沉重。正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为什么会制造出这些令人难以想像的惨案?